
4月23日,按照牡丹江市举办的“光华公益行•书香牡丹江”读书节活动的总体安排,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的公益项目之“光华讲堂”导师王之佳、李荣盛来我校做专题讲座。
上午,王之佳先生在春秋讲坛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走进联合国》的专题讲座。下午,李荣盛先生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国学是什么》的专题讲座。两场讲座均由我校党委副书记梁中贤主持。每场讲座都有4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党委副书记梁中贤主持讲座
王之佳导师在讲座中,向大家介绍了联合国成立的过程,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协调员,多年的工作经历使他对环境保护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还以松花江污水事件告诫我们环境规划的重要性。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王之佳呼吁我们保护环境。王之佳以他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悟,为我们展现一个既向往又神秘的联合国恢弘景象,让我们对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有了更为直观和全面的认识。

王之佳导师讲座
李荣盛导师则以国学精华,从文化的传承角度,与青年学生畅谈“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之道。他认为国学是中国人对自己本源文化的认同与坚持,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因此我们应该从国学中发现传统文化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东西,用以构筑今天的价值体系和信仰,构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
两场讲座分别设置了现场问答环节。我校师生对两位导师所讲内容十分感兴趣,纷纷向两位导师提出问题,两位导师对每一个问题都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使大家对两位导师讲座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李荣盛导师讲座
两场讲座最后,党委副书记梁中贤分别为王之佳、李荣盛两位导师颁发了我校特聘教授聘书。
“光华讲堂”是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的公益项目之一,项目本着“拓展专业视野、分享人生智慧”的目的,邀请社会知名学者、离退休官员和青年才俊作为光华讲堂导师到各地高校开展讲座,以导师们的智力资源为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引导服务。“光华讲堂”通过对接社会优秀智力资源与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高校学子了解和认知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事业观,做好就业创业的准备,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项目启动一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是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基金会通过设立和颁发“光华科技奖”、“光华青少年发明奖”,奖励和资助在我国科技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科技人员及青少年,累计2500余人次,总额达人民币数千万元,为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广泛社会赞誉。目前,基金会下设图书捐赠中心、媒体事业中心、科技事业中心、医学事业中心、项目中心、光华研究院、基金管理部、综合事业部、资源协作部、办公室十个部门,拥有北京书海方舟物流有限公司、《农家书屋》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大音众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三个直属单位,拥有一批较有影响的主导项目与优势项目,形成了以物资捐赠和股权捐赠为手段的公益服务模式。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于2014年为我校捐献图书40余万册,目前已在我校图书馆上架,供全校师生借阅。


党委副书记梁中贤为王之佳、李荣盛两位导师颁发特聘教授聘书
王之佳,1976年在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任外事官员。 1978年至1983年,在中国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处任外交随员。1983年至2003年,在国家环保部门工作,曾任外事处职员、副处长、处长、外办副主任、国际司副司长、司长。2003年4月至2014年3月,曾历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区域合作司副司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协调员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别顾问,负责协调环境署区域合作事务、与中国有关的合作事宜,包括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环境署中非三方环境合作等。曾参与制定和推动我国环保国际合作战略,参与制定国际环境公约的政府间谈判会议,并数次担任大会副主席或报告员。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他分别签署了1987年9月16日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最后文件和1998年9月11日鹿特丹公约最后文件。参与编译、翻译的著作有:《外国环境保护法选编》、《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资源报告》等;独立著作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及立法研究》、《中国环境外交(上)从斯德哥尔摩到里约热内卢》、《中国环境外交(下)从里约热内卢到约翰内斯堡》等。
李荣盛,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小读者》特级主编。 著有短篇小说集《向阳松》、长篇革命故事《韶山风云》(合作)、电视连续剧剧本《徐悲鸿》(8集,已录制播出)、《相识后的二十六天》(上、下集,已录制播出);中篇传记文学《徐悲鸿》、短篇小说《老制变》、《井冈星火》、《虎穴救战友》、《特殊使命》等数十部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