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 会议简报 | 基层风采 | 党建知识 | 党员先锋 | 发展成就 | 代表心声 | 党代会图片 
党代会专题
耕耘不辍 天道酬勤——记省级教学名师李华教授
2016-04-19 10:57  

李华,女,1968年5月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国共产党党员, 2002年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9年7月参加工作,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鲁迅研究会会员。

名师心得

20年的教学生涯使我从一名懵懂的学生成为了受学生喜欢和尊敬的教授。我深深地体味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真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我珍惜站在讲台上的每一分钟,在那里,我带领着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与求索的热情,去探索,去发现,同时,我也以自身的修德立身影响着学生,让他们懂得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和专业能力,就像“人”字一样,成为他们人生路上探索奋斗的有力支撑,更要让他们懂得,一个人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快乐与苦痛、经验与教训,这些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也让他们懂得一个人只要勤勤恳恳做事,坦坦荡荡为人,真诚无私地善待身边每一个人,一定会得到社会和周围的人的认可的。

多年的学习工作体会,也使我更加相信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论我们做的事情是多么的微乎其微,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去做,去积累,我们最终会大有收获!

名师寄语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珍爱大好青春时光,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修养品行,升华人格。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勤思善辨,求索创新,真诚待人,自强不息,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

名师名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远大的目标和付出行动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你在努力地工作或学习,相信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达到成功,品味喜悦。

名师先进事迹

从教20年来,李华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一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锐意进取、勇于拼搏、率先垂范、扎实工作,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一、具有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在教育事业中,为人师表尤显重要。在工作中,李华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思想积极、不断进取,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以火热的心关怀着身边的同事、朋友和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近几年来先后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专题”、 “普通话培训”、“新时期女性小说专题”、“影视艺术”等课程。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她总是认真备课,精益求精,受到学生和同行专家的好评。

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促教”之路,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在教学中,坚持以大文化视角看待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注重第二教学空间的开拓,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组织学生排演的话剧《雷雨》和《北京人》等剧目,受到好评。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已在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上发表。

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先后主持黑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该项目于2007年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和创新意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撰写教改论文:《关于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结构整合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 2005.2);《关于建构高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课程体系的设想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2)。其中,《关于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结构整合的思考》发表于2005年第2期《中国高教研究》,获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佳作奖,并被《高师文学课“三百”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3期)和《电大开放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初探》(《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引用。

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2005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很好地弥补其他文学作品选教材的缺憾,该书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分别被吉林师范大学等学校用作专业必修课程教材,效果良好。

在科研方面,主持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创新能力资助项目1项(《“旗帜的尴尬”——鲁迅与左翼文学》)、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1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个案研究》)、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三十年代左翼小说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鲁迅思想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资源价值及其内在发生、道路实践的综合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1项(《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及其后续研究课题《鲁迅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此为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在国家级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从〈玫瑰门〉和〈大浴女〉看铁凝对人性的审视》(《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3) ;《左翼小说叙事模式的发展和演变》(《社会科学辑刊》 2005.3 );《对乡土中国的深邃洞察与关照——鲁迅与吴组缃小说之比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1 );《个性解放的性别透视——从〈沉沦〉和〈莎菲女士日记〉谈起》(《北方论丛》 2005.1);《从张承志的草原小说看当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坚守》(《名作欣赏》2007.8);《纯粹境界的探寻——论梁宗岱的“纯诗”理论》(《名作欣赏》2008.3)。另有多篇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

第二、始终坚持内涵发展,带好教学科研团队。

李华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员,总是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业奉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放在首位。她深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上好课的同时,李华还时刻注意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治学严谨、讲课认真、工作勤奋、待人诚恳、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和影响着老师和学生。

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李华从来不以成绩定优劣。对于勤于思考,想要考研的学生,她总是诲人不倦,给予他们最及时、最贴心的鼓励和帮助。对于别人眼中的“问题学生”她也能给予真诚关注和亲切的关怀。使他们变得充满阳光、朝气、积极向上。她的公正公平、真诚无私与爱心赢得了学生的钦佩、喜爱、尊重与亲近,在每一次的学生评议中,她都能得到优秀的成绩。

在日常工作中,李华不仅注重自身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且十分注重所在学科的整体建设。以她为课程负责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先后被评为院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已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5部,编写教材2部。强调团队精神和学科建设,以文艺学学科(已招收2届硕士研究生)为龙头,加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的建设,并带动后续学科写作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学科的发展,几年来,这个团队已在国家级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拥有3门省级精品课、5门院级精品课、2名院级教学名师、1个院级教学团队,已经为申报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做好了充分准备。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网站名称加版权信息 中国-西安博达软件 邮政编码:710065
E-mail:webmaster@xxx.com 备案序号:陕ICP备1234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