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牡丹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东北抗联精神红色教育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服务资政育人,打造我校东北抗联精神“冰雪军魂”红色教育特色品牌。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构建东北抗联精神育人体系,将红色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启迪思想、明确方向,用红色文化浸润心灵、引领思想,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守正创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发挥学校学科专业及地域优势,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用生动的乡土教材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用东北抗联精神引领教育活动,突出红色教育主题,实施红色教育协同育人工程,使东北抗联精神教育入脑入心入行,建立东北抗联精神红色教育“1345”工作体系。即:
围绕“一个目标”:铸魂育人。
实现“三个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思想政治工作。
开展“四项活动”:举抗联旗帜、唱抗联歌曲、走抗联道路、讲抗联故事。
实施“五项工程”:育人模式、平台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资政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实施“育人模式”工程
1.纳入“人才培养”全程育人模式。一是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红色文化教学团队;二是整合思政课教师、硕士生导师兼职思政课教师、住校作家等资源,联合学校党政管理部门,吸收基层党委书记、优秀辅导员、青马工程的党团干部以及选调生等,组成红色文化实践教育教师团队;三是挖掘东北抗联精神丰富的内涵,将东北抗联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凸显学校传承东北抗联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人才培养特色。
2.融入“三个课堂”联动育人模式。一是融入第一课堂,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东北抗联史、东北抗联精神理论学习,夯实基础;二是融入第二课堂,用东北抗联红色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感悟体会红色文化魅力,重在实现学生对精神内涵的感悟,内化于心;三是融入第三课堂,用东北抗联精神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熏陶感染红色精神,侧重东北抗联精神的践行弘扬,外化于行。通过“三个课堂”的联动,达到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知、信、行”的统一。
3.形成“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模式。一是挖掘校内资源,以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国字号研究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牵引,校内各部门通力合作,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学研究、文化育人等方面开展一体化设计建设;二是整合校外资源,加强与党史研究部门、兄弟院校、社会力量等联动,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校际协同的教学科研和“大思政课”建设。
(二)实施“平台建设”工程
1.搭建教育平台。一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课设立抗联专题、融入抗联元素,课程思政突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特色,形成了以东北抗联特色课程为主体,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为辅的“一体两翼”课程育人体系;二是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打造“东北抗联精神元素+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以东北抗联历史、精神、文化资源为基本元素,融入历史、思政教育、文化产业、外语等专业教育;三是建设《东北抗联精神》等东北抗联精神课程群,打造“冰趟子战斗”等系列“东北抗联精神云课程”。
2.搭建科研平台。以中国抗联研究中心为依托,组建跨学科的东北抗联特色学科群,打造东北抗联研究的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东北抗联精神科研育人提供学术支持。
3.搭建网络平台。一是推进学校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使用,遴选、推荐一批优秀课件、讲义供思政课教师使用,加强学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学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鼓励师生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加强学校“易班”“红烛”等网络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用好“学习强国”“极光新闻”等网络平台。二是通过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模式实现“两微一端一网”(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门户网站)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将东北抗联文化资源的实物形态转换成数字形态,进行虚拟重现和再生,形成文字、语音、图片、视频、 Flash 、三维动画等不同形式的多媒体信息,并通过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得以永久保存,将东北抗联精神以数字化形式“活”起来。
4.搭建实践平台。一是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积极协调,教务处、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建设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学工人员共同参与组织和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指导师资体系。二是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利用品读经典、社会调查、劳动教育、演讲比赛、辩论赛和每周新闻播报等多元化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整合我校“全省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东北抗联学院”、16个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及校内教育场馆,统筹安排思政课实践教学任务。三是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定期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有效利用重大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主题党团日等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推进学校网络文化节、公寓文化节等活动。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等纳入教学工作量,参照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标准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四是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打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能力。编写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东北抗联精神读本。定期召开东北抗联研究与课程思政建设学术研讨会,组织教学观摩与实践研修活动。
(三)实施“主题教育”工程
1.持续开展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红色教育培训。结合学校党校年度工作安排,开展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为专题的红色教育培训活动,筑牢思想防线,强化理论武装。
2.开展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利用寒暑假,依托学校“思政教育研修基地”,对思政课教育开展专题系列教育研修实践活动,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依托“青年大学习”、“青马工程”等平台,注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和教育,加强红色教育学习宣讲,用红色教育培根铸魂。
4.开展东北抗联故事会、演讲赛、征文赛等活动。以学校中国东北抗联中心为指导,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的故事会、演讲赛、征文赛等系列活动,做好实践育人,将东北抗联精神引向深入。
5.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发挥基层党支部党建育人能力,结合清明节英烈祭扫,七一党的生日等重要节日,广泛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实践教育活动。
(四)实施“实践育人”工程
推进社会实践红色教育实践工程,持续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推进二级学院“一院一品”特色活动。开展“举抗联旗帜、唱抗联歌曲、走抗联道路、讲抗联故事”东北抗联精神主题活动,将20个1红色教育沉浸式体验贯穿本科、研究生学习全过程。即:参加1次“红色教育第一课”东北抗联精神专题讲座,参观1次校史馆,填装1次红色书袋,参加1次升旗仪式,观看1次学校师生原创歌舞史诗《永不磨灭的信念》,参加1次音乐党史红歌合唱展演,观看1部红色电影,听1次“人文素质报告团”报告会,参加1次“铭记红色历史 尽展青春风采”演讲会,参加1次“传红色文化 展志愿精神”红色遗址遗迹志愿服务活动,参加1次“红色故事大家讲”宣讲活动,“红色故事大家讲”宣讲活动,参加1次“徒步远足 祭烈士英魂”清明祭扫,参加1次“搭建思政课堂 凝聚青年力量”思政教育主题团课,参加1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加1次红色党史翻译大赛,记录展示1次在校期间的红色足迹。
(五)实施“资政服务”工程
发挥理论研究与文献资源优势,助力东北抗联遗址、遗迹研究、保护与开发,助力牡丹江红色文化之城建设,打造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的社会化育人体系。
1.挖掘红色教育资源。牡丹江地区处处镌刻着抗联战斗的印迹,现拥有牡丹江革命英烈纪念馆、林口“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宁安马骏纪念馆、东宁要塞遗址陈列馆、绥芬河和平纪念馆、中共六大暨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穆棱东北抗联密营地、穆棱日军侵华罪证遗址群、宁安张闻天工作室、海林杨子荣烈士陵园等国家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余处。
2.规划红色教育路线。立足牡丹江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可设计3天、5天、7天的红色教育研学路线,并可以根据季节不同、研学对象不同,定期开设丰富多样的红色教育研学路线。
3.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探索建立思政课“1+N”学校联盟,即:牡丹江师范学院+N所牡丹江市中小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相互听课、集体备课、集体攻关及思政课教学等。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红色教育需要,成立学校红色教育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红色教育。
牡丹江师范学院红色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王志浩、李春江
副组长:刘松
成 员:
校领导:程爽、张艳霞、张燕梁、张冰、张晓祥、赵超
职能部门及基层党组织: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党政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学工部、团委、招生就业处、财务处、研究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校友会、省乡村教师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及教师代表。
2.积极推进落实。将红色教育作为学校“十四五”期间推动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完善保障措施,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打造特色品牌。
(二)政策保障
1.搭建研究平台。设立学校红色教育研究项目,鼓励教师、科研团队争取学校、省、国家级思政类社科类立项,资助开展课题研究、推广优秀工作案例。
2.统筹经费管理与教学工作量管理,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纳入教学工作量,教学经费支持。
中共牡丹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2023年3月27日
东北抗联精神是简单朴素的爱国情怀、勇往直前的战斗意志、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和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在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奋勇抵抗中铸就的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伟大革命精神。